规范引领,“感”为人先丨“感染规范治疗中国行”项目正式启动

        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医院对感染性疾病的诊疗能力,持续提高基层医院临床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水平,北京科创医学发展基金会计划于2021年7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的四五线城市医院开展“感染规范治疗中国行”项目。并于2021年7月25日在北京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召开了项目启动会,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的刘正印教授担任会议主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郑波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杨帆教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的徐雪松教授担任会议讲者。医脉通有幸在会议期间采访了多位抗感染“领航”专家,对“感染规范治疗中国行”项目的规划及基层医疗机构感染学科的未来发展进行了交流。

 


 

刘正印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定点帮扶,大力推送基层医疗机构感染病学科建设

        从2003年的SARS,到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到禽流感、埃博拉,再到新冠肺炎,一个接一个的公共卫生事件出现。当传染病疫情发生的时候,就必须依靠感染科的医生,从诊治和预防上来做更多的工作。

        目前国内基层医院感染病学科技术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临床医生在遇到复杂的感染病情时,就可能因无法得到实验室提供的病原微生物资料进行精准用药治疗,而造成治疗过度或治疗不充分等情况。大力发展基层医疗机构感染病相关学科技术与人员培训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应对各种各样的传染性疾病。

 


陈佰义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感染病科

 

多维度强化基层医院医生对感染病认知,重视知识落地实践

        对于基层医院医生,很多感染诊治中出现的问题都表明对其规范化教育的迫切性。通过“懂病、懂菌、懂药”三个维度去学习、去强化,才可促进基层医生的认知提升。首先要了解感染部位病原体分布的流行病学保证抗感染治疗不发生方向性的错误,比如对革兰阳性菌导致的皮肤软组织感染使用氨曲南治疗、对泌尿系统感染选择克林霉素治疗;其次是感染部位病原体流行病学基础上提高个体化评估的能力,减少随意的广覆盖;最后才是从病原学的角度去学感染病进一步提高病原体评估的能力。如此可以提高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目标性”。基层医院也更需要加强相关学科建设,一个能力强大的微生物科才能使经验治疗变为目标治疗;临床药师能力的提高并且和临床医生合作必将推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在基层教育方面也可以如同“培元计划”一样,培养出一批“讲者”将学习到的知识进一步下沉至基层而真实发挥作用。


郑波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抗感染科 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

 

 “感染规范治疗中国行”项目启动,促基层能力提升,造患者获益之福

        今年中央政府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力争500家县级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水平,基层医疗机构诊治能力提升一直是国家政府十分重视的环节。而且面对新冠疫情常态化,感染学科的建设对于疫情应对十分关键,并且,细菌真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同样需要感染科医生的支撑,全面提升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及诊治能力迫在眉睫。为了响应国家对基层医院感染学科发展的政策规划,北京科创医学发展基金会设立了“感染规范治疗中国行”项目,邀请了国内数十位感染疾病领域专家参与基层的感染学术交流活动,以上下联动的形式,推动基层医院感染学科建设及感染疾病诊治能力提升。

        希望通过这个项目以及更多类似的工作能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感染疾病的诊治能力,促进诊治能力均质化,使老百姓“治病不出县、不出地市、不出省”,减少异地就医造成的异地流动,最终造福广大患者。

 

张波教授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 呼吸内科

 

加强病原学阴性结果的判读及感染鉴别,解决基层切实遇到的问题

        抗感染诊疗涉及多方面因素:对感染、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影像报告、使用药物的认识等。目前主要建议从微生物角度来提高基层医生的认知,然而60%的病原微生物检测不到,取材、送检流程、接种方式、菌种培养基及抗菌药物应用等多个因素都会影响检测结果,所以需要加强基层医生对病原学阴性结果的判断。除此之外,基层医生还应关注感染和非感染性疾病鉴别的问题,对此,可通过整体把控疾病,采用传统技术与新检测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感染规范治疗中国行”项目将国内经验丰富的影像、微生物及多个专业领域的临床专家聚集在一起,通过病例讨论、面对面查房交流,解决基层医生的切实问题,带动基层对感染性疾病思维方式的提升,影响他们抗菌药物使用的观念和对感染疾病的认知。

 


卓超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内科主任

 

先有种子才有树,分层教育基层医院的抗感染认知

        中国基层医疗机构的初诊量达60%,但他们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治能力、实验室水平仍存在较大问题。作为国家耐药监测网南中国技术中心及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科普工作的负责人,我认为基层医院在抗感染领域有“四个少”:微生物学科建设投入少、微生物学科与临床医生沟通少、社区感染分离的病原体少、获取的微生物数据对临床指导意义少。因此,“感染规范治疗中国行”项目的开展势在必行。个人建议在对基层医院开展指导时还需要分层进行。“要先有种子,才能期待种子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对于已经有微生物实验室这颗“种子”的医院,可通过微生物专家对其进行指导提升;对于尚无“种子”的医院,应先通过以临床医生为主的队伍去提升基础医院领导、临床医生,对建设微生物实验室必要性的认知。做到有的放矢,长期推行,方现实效。

 


沈宁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学科

 

加强基层医院感染相关的理念培训、体系建设已迫在眉睫

        实现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需重点关注以下方面:相关政策的执行、落地及核查;各级医院感染相关人才梯队的培养与建设;新技术快速应用于临床;加强多学科合作。虽然目前基层医院对呼吸系统感染的管理已有所进步,但整体上仍存在问题,如病毒感染仍使用抗菌药物等。这也与基层医院专业划分不细致,辅助科室待加强有关。因此,对基层医院加强理念培训、支撑其体系建设非常迫切,这也是“感染规范治疗中国行”项目的初衷。
 


张睢扬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 呼吸内科

 

强化基层抗感染人才发展,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在如今疫情常态化时期,国家采用了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来防治,在临床上,感染疾病的防治也应遵循以上重点:病原菌、患者及抗菌药物的应用。近几年来中国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快速发展,硬件水平已明显改善,但在抗感染领域,基层医院在人才发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强化上还有所欠缺。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将抗感染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带到基层,并将新知识快速传达到基层,得以在实践中应用。

       
 
杨文杰教授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感染科

 

国家、医院、临床三方协力,促进基层抗感染规范化、同质化

        我国抗菌药物的应用,在整体上还存在诊断不规范;药物选择不正确;给药剂量、频次、疗程欠准确;联合用药不合理;各科室沟通待加强等问题。其中诊断不规范、药物选择不正确、给药频次欠准确等问题在基层医院中尤为突出。

        要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需要国家、医院及临床医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如今国家已有多个抗菌药物管理政策出台。在医院方面,可以加强抗菌药物目录、抗菌药物管理策略、抗感染MDT团队的建设和执行。临床医生则应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加强药学、微生物学相关知识的储备。组织专家团队,通过各种形式的基层教育宣传,做到规范下沉、促进同质化。


 
谷丽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感染和临床微生物科

 

加强基层抗感染专业团队的建设,感染和微生物意识缺一不可

        目前大多数基层医院在抗感染专业团队的建设上存在问题,没有专业的感染、临床微生物团队,这是基层医院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早期治疗不规范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其与三甲医院在感染学科发展上的主要差异点之一。通过促进基层医院抗感染专业团队建设(如建设微生物实验室等),提升基层医生的感染、微生物诊断意识,将对疾病诊治规范化起到帮助作用,对整个抗感染领域也极有利。

 

高莉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医学影像科

 

强设备、促能力、密合作,提升基层医学影像的辅助能力

        医学影像学与众多临床医学学科一样,都是临床诊疗的重要学科。由于其具有较高的直观性,所以在临床诊断、治疗选择、评估治疗效果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辅助作用。在感染的诊疗过程中,医学影像也尤为重要:在判断是否为感染、感染部位、感染的类型等方面均有重要的价值。但基层医院的医学影像科与三甲医院仍存在显著差距,如设备不够先进;对设备了解不充分,使用不全面;影像科医生与临床医生思维、能力较为局限,合作不够密切等。因此要实现基层医生诊疗思维的大幅提升,还需要有经验的大专家通过“感染规范治疗中国行”项目及其类似项目,将经验传授于下层医院,同时也希望基层医生提升主观能动性,这也至关重要。
 

2021-08-01 11:30
首页    新闻动态    规范引领,“感”为人先丨“感染规范治疗中国行”项目正式启动